VACUUM常见问题及优化

VACUUMPolarDB PostgreSQL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维护命令,主要用于清理和优化数据库。其主要功能可概括为:回收存储空间、防止事务ID回卷、更新统计信息以及提高并发性能。通过合理使用VACUUM,可以确保数据库的高效运行和长期稳定性。 然而,在使用VACUUM命令时需保持谨慎,对数据库性能的影响显著,不当操作可能导致负面效果。本文分析VACUUM使用场景中常见问题,并介绍了PolarDB PostgreSQL相应的优化措施。

VACUUM大表清理

问题描述与分析

数据库大表通常占用多个磁盘块,进行扫描和清理操作时会产生大量的I/O操作,VACUUM的性能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从而导致清理速度减缓。如果由于清理速度的原因无法及时清除垃圾数据,膨胀的大表将导致需要扫描的数据页增多,进一步延长清理时间。

在面对大表的VACUUM操作缓慢时,常规的处理方法包括数据分布调整和参数优化。然而,这些手段对清理效率的提升效果较为有限。

优化

  • PolarDB PostgreSQLVACUUM采用异步预读的方法,在对大表进行清理时,通过并发I/O方式显著提高最耗时的I/O部分的处理速度。具体而言,它将清理过程中顺序读取的块以分组方式提前发送给并发I/O工作进程进行块读取,从而实现了超过两倍的清理加速。

  • VACUUM流程通过优化死元组(Deadtuple)缓存结构,实现快速查询从而加快清理速度。

image

数据库年龄回卷

问题描述及分析

PostgreSQL数据库采用32位事务ID(XID)实现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由于XID的数值空间有限(最大值为4,294,967,295),系统通过事务年龄回卷机制来防止因XID耗尽而导致的数据不可用风险。当数据库中最旧活跃事务与最新事务的年龄差超过21亿(约占32位空间的一半)时,系统将进入事务回卷保护状态。回卷发生后,数据库将宕机且不再接受新事务的写入,此时通常需要以单用户模式执行VACUUM以进行修复。

优化

为了有效应对事务ID回卷问题,PolarDB PostgreSQL引入了自定义控制参数,包括回卷预触发、回卷预警以及superuser规避参数。通过预留部分事务ID,以最大限度降低因事务ID耗尽导致的宕机风险。

  • 回卷预触发:默认预留一定数量的事务ID,即当事务ID数量即将耗尽时,提前触发事务ID回卷。当事务ID达到预留限制,数据库将停止分配事务ID。

  • 回卷预警:事务ID回卷报警阈值,当事务ID使用量超过该阈值时,继续执行任何使用事务IDSQL将会触发WARNING级别告警,提示即将触发事务ID回卷。

  • superuser规避参数:当触发事务ID回卷后,superuser可以额外使用的事务ID数量。此时,superuser可以继续使用事务ID,但会提示superuser需要在对应的数据库中执行VACUUM FREEZE进行事务ID回收。

VACUUM TRUNCATE锁竞争

问题描述与分析

VACUUM TRUNCATE是一种用于在VACUUM操作中释放表末尾的空闲页面(即不再使用的数据页)并将这些页面归还给操作系统的机制。尽管该机制能够有效减少表占用的磁盘空间,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引发一些显著问题:锁竞争和阻塞。

竞争是由于在截断表末尾空白页时,系统需要为表加最高级别的排他锁,这将导致以下问题:

  • 读写操作被阻塞:在加锁期间,所有对表的读写操作(包括SELECT语句)都会被阻塞,无法正常执行。

  • DDL操作无法执行:与表结构相关的DDL操作(如添加索引、修改表结构等)在此期间也无法执行。

特别是在对高频写入的大表执行操作时,可能导致业务中断,严重影响系统性能和可用性。常规优化手段主要为调整Truncate触发参数。

优化

为避免VACUUM TRUNCATE带来的锁竞争问题,PolarDB PostgreSQL采取了以下优化措施:

  • 优化I/O读取效率:采用异步并行I/O技术,显著减少TRUNCATE操作中I/O读取阶段的耗时,提升整体操作效率。

  • TRUNCATE耗时控制:支持自定义TRUNCATE阶段处理时长。通过调节锁表时间,可手动控制VACUUM TRUNCATE操作,避免与业务处理和VACUUM操作发生冲突,保障业务连续性。

  • 可维护窗口配置:支持设置可维护窗口。可根据业务需求将可维护窗口设置在业务低峰期,系统自动在窗口期对表执行VACUUM操作。能够有效减少对业务高峰期的影响,提升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