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向质量要效率
很多客户在软件项目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测试兜底质量的情况,同时测试也是质量保障的最重要一环。但是只靠测试人员把控交付的质量是不够的,质量是要嵌入到整个端到端的流程中的。
从精益敏捷的视角来看,是要建立质量内建机制,既要确保需求的质量,也要确保代码的质量,具体表现为需要明确需求在各个不同状态或阶段间流动的质量。
本文主要介绍缺陷管理方案,通过缺陷统一收口、明确缺陷管理规范到通过缺陷数据分析,驱动质效提升。
2. 缺陷管理的目标
缺陷管理的首要目标是①零缺陷。
其次针对已发现的缺陷,需要②高质量快速地解决缺陷。
再是通过对缺陷数据的分析和反馈,在③提升交付过程的质量和效率基础上,同步提升产品交付的质量和效率,最终走向零缺陷的目标。
3. 缺陷管理的方案与路径
3.1. 缺陷统一收口,避免漏网之鱼
云效为每一个项目空间提供缺陷服务,关于该项目或该产品的相关人员,发现缺陷,都可以把缺陷录入到这个位置。确保缺陷都统一录入这里。
3.2. 明确缺陷管理规范,促进缺陷高效解决
3.2.1. 明确缺陷修复的工作流
序号 | 状态 | 描述 |
1 | 待确认 | 初始态,新增加的、需要解决的缺陷 |
2 | 处理中 | 正在定位问题,或正在解决中,或已经解决但未部署生效的缺陷 |
3 | 已修复 | 缺陷已经解决,并且修改后程序已部署生效 |
4 | 已关闭 | 终态,验证通过后,此缺陷可以关闭 |
5 | 暂不修复 | 由于各种原因,该缺陷⽬前暂时不需要解决 |
6 | 再次打开 | 重新打开、激活,需要再次解决的缺陷 |
缺陷的正常状态流转为:待确认 -> 处理中 -> 已修复 -> 已关闭
3.2.2. 明确缺陷内容的填写规范
各个企业需要填写的规则各不相同,这里选择几个主要的阐述
缺陷内容的描述:缺陷描述、重现步骤、期望结果、实际结果、原因定位和修复建议。
严重程度:产品不可用、主要功能错误、普通问题和轻微问题
所属模块:模块A、模块B等
缺陷深度:很容易发现、正常发现、很难发现等;
发现阶段:功能测试阶段、UAT阶段、预发阶段等;
引入阶段:需求阶段、编码阶段、测试阶段等;
引入原因:需求描述不清晰、需求变更、编码错误、代码编写不规范等
上面这些字段,团队或者项目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设定哈。
3.2.3. 明确缺陷响应的SOP
缺陷及时响应率:缺陷发现后,需要及时处理,可是设定缺陷要在一个时间段做响应,譬如5分钟、半个小时或1小时等,可驱动团队及时对缺陷进行响应。
缺陷日清率:缺陷发现后,如果能在24小时内修复缺陷并验证通过,缺陷被清除,到关闭状态。可驱动团队及时对缺陷进行修复。
3.3. 缺陷数据分析,驱动质效提升
缺陷数据相对于需求数据来说,是更容易获取的,而且产研团队对缺陷的发现和解决也是比较重视的。
缺陷数据分析至少包括:分析缺陷及时响应率、缺陷及时解决率,缺陷的平均修复时长,缺陷的库存趋势、缺陷的引入原因分布、缺陷引入阶段分布、缺陷的引入模块分布、对引入原因和引入模块进行二维正交分布分析。
这里分析一个用的比较多的缺陷趋势图。
如上图所示,比较了两种不同的交付模式,横坐标是日期,竖坐标是数量。
横坐标上方红色柱子代表这一天发现缺陷数量;
横坐标下方绿色柱子代表这一天解决的缺陷数量;
橙色曲线代表缺陷存量。
左半部分,团队属于小瀑布的开发模式。“迭代”前期,团队集中设计、编码,引入缺陷,但并未即时地集成和验证。在1号到20号期间,团队一直在引入缺陷(写缺陷),而未能及时的发现它们。缺陷一直掩藏在系统中,直到项目后期,团队才开始集成和测试,缺陷集中爆发,越到后期发现的缺陷,修复困难度大幅提升,修复成本大幅增加。
小瀑布模式下,过程质量差,带来大量的返工、延期和交付质量问题。该模式下,产品的交付时间依赖于何时缺陷能被充分移除,当然不能做到持续交付,也无法快速响应外部的需求和变化。并且,这一模式通常都导致后期的赶工,埋下交付质量隐患。
右半部分,团队开始向持续交付模式演进。在整个迭代过程中,团队以小粒度的需求为单位开发,持续地集成和测试它们,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缺陷库存得到控制,系统始终处于接近可发布状态。这一模式更接近持续发布状态,团队对外的响应能力随之增强。
缺陷趋势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团队的开发和交付模式。它引导团队持续且尽早发现缺陷并及时移除它们。控制缺陷库存,让系统始终处于接近可发布状态,保障了持续交付能力和对外响应能力。
下图是一个团队缺陷趋势图的实例,该图在云效效能洞察上可自动生成
欢迎使用云效效能洞察,做更多的缺陷分析和讨论。
4. 总结
缺陷发现的越早,修复成本就越低,发现的越晚,修复成本就越高,如果到了客户现场,发现了严重的缺陷,可能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还有可能带来丢单或者给公司带来负面的影响。
而不管在哪个阶段,修复缺陷终究都是在返工。如果可以一次性把事情做好,那就没有了返工的成本。所以我们要建立内建质量的机制,把缺陷消灭在源头,做到防患于未然,走向零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