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用文本生成模型,支持文本对话、问答等。
重要
当前仅支持华北2(北京)区域的PolarDB PostgreSQL标准版集群调用内置模型。
语法
text AI_Text_Generation(text content);
text AI_Text_Generation(text content, text model_id);
参数
参数名称 | 描述 |
content | 输入对话文本。 |
model_id | 指定model_id,如不指定则默认调用内置模型 |
返回值
返回文本生成结果。
描述
本函数可直接使用,无需创建模型,默认调用内置模型
_dashscope/text-generation/deepseek-r1
执行文本对话、问答等任务。可通过指定model_id参数,调用其他已存在的文本理解模型。
内置模型
_dashscope/text-generation/deepseek-r1
详细介绍请参见DeepSeek大语言模型。
准备工作
当前内置模型主要集成了阿里云大模型服务平台百炼中提供的文本对话模型。
设置模型的Token信息:请使用AI_SetModelToken函数绑定您阿里云大模型服务平台百炼的API Key。
修改模型调用地址:请使用AI_AlterModel函数修改内置模型的调用地址,将原有地址替换为阿里云大模型服务平台百炼的私网连接(PrivateLink),即将
https://dashscope.aliyuncs.com
更改为https://vpc-cn-beijing.dashscope.aliyuncs.com
。例如:SELECT polar_ai.AI_AlterModel('_dashscope/text-generation/deepseek-r1', model_url=>'https://vpc-cn-beijing.dashscope.aliyuncs.com/api/v1/services/aigc/text-generation/generation');
示例
不指定model_id参数。
SELECT polar_ai.ai_text_generation('中国有多少人口?'::text);
返回结果如下:
ai_text_generation -------------------------------------------------------------------------------------------------------------------------------------------------- 截至2023年,中国(包括**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总人口约为**14.12亿人**。具体分布如下: + + 1. **中国内地**:约**14.02亿人**(2023年数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 + -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中国内地人口出现小幅下降(较2022年减少约208万人),这是自1961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主要受低生育率和老龄化影响。 + + 2. **台湾地区**:约2349万人(2023年台当局公布数据)。 + 3. **香港特别行政区**:约747万人(2023年港府统计)。 + 4. **澳门特别行政区**:约68万人(2023年澳府统计)。 + + **关键背景补充**: + - 中国曾是全球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近年来生育率持续走低(2023年总和生育率约1.0),叠加老龄化(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20%),人口结构面临挑战。 + - 政策层面已从“计划生育”转向鼓励生育(如三孩政策),但效果尚未显著显现。 + + 建议关注国家统计局年度公报或联合国人口署报告,以获取最新动态数据。 (1 row)
指定model_id参数,此处model_id指定为内置模型
_dashscope/text-generation/deepseek-r1
。SELECT polar_ai.ai_text_generation('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text, '_dashscope/text-generation/deepseek-r1');
返回结果如下:
ai_text_generation ----------------------------------------------------------------------------------------------------------------------------------------------------------------------- 端午节的由来与多种历史传说和古代习俗有关,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纪念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但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中也有其他解释。以下是几种主要说法: + + --- + + ### **1. 纪念屈原(主流说法)** + - **背景**: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诗人,因主张改革抗秦遭贵族排挤,被流放。后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屈原悲愤投汨罗江自尽。 + - **传说关联**: + - 百姓划船打捞他的遗体,演变为“**赛龙舟**”习俗。 + - 为防止鱼虾啃食屈原身体,百姓投米团入江,成为“**粽子**”的起源。 + - **文化影响**:这一说法因屈原的爱国形象和文学成就(如《离骚》)被广泛传播,成为端午节的主流解释。 + + --- + + ### **2. 其他历史人物纪念说** + - **伍子胥(吴越地区)**:春秋时期吴国名将,被诬陷自刎后尸体被投入江中,后人于五月初五纪念他。 + - **曹娥(浙江地区)**:东汉少女曹娥为寻父投江,传其孝行感动乡里,形成祭祀习俗。 + - **介子推(山西部分地区)**:与寒食节关联,但少数地区将其与端午结合。 + + --- + + ### **3. 古代夏至习俗与驱疫避邪** + 端午节最初可能与夏至节气相关,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恶月”)湿热毒虫滋生,需举行仪式驱邪: + - **挂艾草、菖蒲**:草药气味驱虫避瘟。 + - **佩香囊、系五彩绳**:寓意祛病祈福。 + - **饮雄黄酒**:驱蛇虫,防病害。 + + --- + + ### **4. 龙图腾祭祀(南方百越文化)** + 考古发现表明,长江中下游的百越族群有在五月举行龙舟竞渡祭祀水神的习俗,与中原文化融合后演变为端午节的一部分。 + + --- + + ### **总结** + 端午节是多种文化因素融合的结果。**纪念屈原**的说法因文学传播和爱国主义情感成为主流,但节日核心仍围绕**夏季驱邪避灾、祈求健康**的古老传统。2009年,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 征。 (1 row)
该文章对您有帮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