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文件网关缓存盘的工作原理。
缓存盘原理
文件网关的缓存盘是配置在云存储网关内部的云盘,用于聚合和缓存用户的数据和元数据,主要功能如下:
缓存用户通过挂载点写入的数据,在文件关闭后,网关会将数据一次性上传至后端对象存储,因此网关支持顺序写和随机写操作。数据上传完成后,对应的缓存空间会根据策略自动回收。
缓存用户读取的数据,可有效降低文件重复访问时的延迟。对于大文件,通过预读机制将数据提前加载至缓存盘,可有效提升文件的读取带宽。
缓存目录结构等元数据信息,可加速
ls、stat等文件系统元数据操作。同时,提供多种灵活的元数据同步机制,包括极速同步、周期性反向同步和一次性反向同步,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数据一致性需求。网关会根据缓存盘使用情况,自动淘汰长时间未访问的文件数据(仅淘汰数据部分,保留元数据,如文件名、目录结构、权限等),确保缓存盘使用率维持在健康水位(通常约为60%)
缓存盘可同时存储数据和元数据,空间按比例分配:80%用于缓存数据信息,20%用于缓存元数据信息。
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缓存盘类型。
在选择缓存盘类型时,应根据业务对带宽和IOPS的需求进行合理匹配。同时,需注意缓存盘性能需与网关规格相匹配,才能充分发挥效能。例如:基础型及标准型使用ESSD PL1缓存盘,增强型及性能型使用ESSD PL2缓存盘。
选择合适的缓存盘容量。
在选择缓存盘容量时,需同时考虑数据缓存和元数据缓存两部分的需求。
数据缓存容量取决于并发数和最大文件大小。为避免写入失败或性能下降,缓存盘的可用空间(扣除元数据占用后) 必须大于“并发数×最大文件大小”的乘积。为了获得更好的性能表现,建议预留约30%的可用空间。
元数据缓存用于存储文件系统的结构信息,包括:
目录层级结构
文件属性(如大小、创建/修改时间等)
桩文件:即使文件数据被淘汰,元数据中仍保留该文件记录,这保证了用户在浏览目录时能保持一致的视图体验。当用户再次访问已被淘汰的文件时,网关会自动从OSS中重新加载数据至缓存。
元数据缓存容量与总文件数量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100GB缓存盘可支持约1000万个文件的元数据管理。
当数据缓存或元数据缓存空间不足时,系统会分别触发限流和元数据空间不足的告警。为避免影响业务,建议您在收到告警后及时进行缓存盘扩容处理,确保网关稳定高效运行。